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位置: 网站首页 > 科技前沿 > 正文

与梦中人进行实时交流不再是幻想

发布时间:2021-12-10 栏目类别:科技前沿

 

研究背景

梦可以把我们带到一个虚幻的、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但人们至今未能对此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释。此前关于梦境的研究大多依赖个人梦境的复盘,但这种回顾性梦境报告往往容易被曲解,细节也会被遗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尝试与处于清醒梦中的人(处于清醒梦中的人能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梦)进行双向交流。

 

undefined

盗梦空间 Inception(2010)

数据获取

本实验由来自法国、德国、荷兰和美国的四组独立科学团队,通过对36名被试结合使用不同策略,诸如听觉、视觉及触觉刺激获得的结果,来证实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互动做梦现象的有效性。

被试可以分为三类:① 有过清醒梦经历的人;② 经过训练可以做到进入清醒梦状态的普通人;③ 嗜睡症患者(可频繁地进入清醒梦状态)。处于清醒梦状态的被试能够遵循指令、进行数学运算、回答“是或否”的问题,或能辨别视觉、触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并通过眼动或面部肌肉收缩做出回应,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设置概述

 

实验过程及结果

本文记录了四位被试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位被试19岁,来自美国,仅有过两次清醒梦经历。在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后,实验人员首先通过眼电图(EOG)观察到被试给出了连续三次的左右眼动信号(LRLRLR),这表明被试已经进入清醒梦状态。实验人员接着会通过给他一个听觉刺激,提问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8−6”。被试会在3秒内通过两次左右眼动信号(LRLR)来表示正确答案是2。该数学问题被再次重复以后受试者仍能做出正确回答,如图2所示。

 

图2. 互动式做梦(美国组)

A.睡眠结构图 B. 通过EEG、EOG、EMG监测到的睡眠数据

 

第二位被试,35岁,来自德国,有丰富的清醒梦经验。在他发出眼动信号表明已进入清醒梦状态后,实验人员向他呈现了由交替颜色组成的视觉刺激,对应于莫斯编码的数学题“4-0”。被试通过发出左右眼动信号(LRLRLRLR)给出正确答案“4”,如图3所示。但该被试对梦境的描述中,坚持说自己听到的是“4加0”,并因此做出了相应的回答。

 

图3. 互动式做梦(德国组)

A.睡眠结构图 B. 通过EEG、EOG、EMG监测到的睡眠数据

 

第三位被试20岁,来自法国,有嗜睡症并可以轻易地进入清醒梦状态。在他发出进入清醒梦状态的眼动信号后,实验人员口头问他“是或不是”的问题,他通过面部肌肉收缩做出了正确的回答(颧肌回答“是”,皱眉肌回答“否”),如图4所示。

 

图4. 互动式做梦(法国组)

A.睡眠结构图 B. 通过EEG、EOG、EMG监测到的睡眠数据

 

第四位被试26岁,来自荷兰。虽然该被试没有给出进入清醒梦状态的眼动信号,但是她在实验人员给出的五道数学题中答对了两道,如图5所示,并且在她醒来以后所给出的梦境报告表明她的确是进入了清醒梦状态。

 

图5. 互动式做梦(荷兰组)

A.睡眠结构图 B. 通过EEG、EOG、EMG监测到的睡眠数据

 

结论

本研究证明,即使对被试采用不同的清醒梦诱导技术和交流范式,实验者与做梦者的双向交流都是可以实现的。众所周知,认知和意识在睡眠中不会被切断,本研究结果扩大了原本只能从经验上窥视睡眠中大脑内部的机会。互动式做梦的出现,带来了获取梦境实时信息与改变做梦过程的新机会,可能会开启一个研究睡眠和神秘的睡眠认知维度的新时代。

 

 

原文:Real-time dialogue between experimenters and dreamers during REM sleep

作者:Karen R. Konkoly, Kristoffer Appel, Emma Chabani,Anastasia Mangiaruga, Jarrod Gott, Remington Mallett, Bruce Caughran, Sarah Witkowski, Nathan W. Whitmore, Christopher Y. Mazurek,Jonathan B. Berent, Frederik D. Weber, Basxak TÜrker, Smaranda Leu-Semenescu, Jean-Baptiste Maranci, Gordon Pipa, Isabelle Arnulf, Delphine Oudiette, Martin Dresler, and Ken A. Paller

期刊:Current Biology

发表时间:2021.04

DOI:10.1016/j.cub.2021.01.026

 

 

上一条:口音会引起偏见吗? 下一条:没事?没事咳嗽两声——AI识别新冠新方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