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长久以来,隐喻被视为一种诗学修辞手段。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强调了隐喻在日常交际和认知中的普遍性。过去几十年来,不同领域学者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对隐喻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与解释,例如,语用学家认为隐喻是日常交际中的一种松散语言使用(loose use of language),认知语言学家视隐喻为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概念搭配操作(conceptual mapping operation)。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使用比日常交际中的隐喻使用更引人注目且比例更高,然而,以实验范式对文学隐喻进行研究的学者寥寥无几,本研究采用ERP实验对文学隐喻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进行探析。
1.方法
ERP(事件相关电位)是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反映了与刺激呈现时间同步的大脑电反应的信号。本研究采用ERP实验对文学隐喻进行研究,首先,对N400时窗和600-900ms时窗的ERP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其次,为了弄清熟悉度(familiarity)在隐喻理解处理中的作用,作者对ERP实验采用了混合线性模型的框架。
2.数据获取
实验被试为22名意大利学生(14名女生),平均年龄为22.32周岁(SD = 2.44)。所有被试都为右手惯用者,视力(包括修正视力)正常,无神经/精神病史。本实验经过当地卫生部门的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所有被试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时,本研究所采用隐喻实验材料来自意大利文学文本语料库中的隐喻数据集。
3.实验结果
(1)行为数据结果
被试者准确完成关于隐喻(91%;范围,81-100)和短语(93%;81-100)的词汇搭配任务(word-matching task),数据表明被试对所有的刺激都做出了关注,两种情况没有统计学的差异[t1(21) = + 1.64, ns; t2(30) = + 1.56, ns]。隐喻的反应时(1,266 ms, SD = 229)稍微长于词语(literal expression)的反应时(1,192 ms, SD = 377),这可能表明进行隐喻处理付出了更多的努力(higher effort)[t1(21) = −4.57, p < .001; t2(30) = −2.25, p < .05]。
图1. 9个代表电极的ERPs结果(红线为隐喻,黑线为短语)
图2. Topographical scalp分布图(N400(左)和持续负效应(右))
(2)ANOVA分析结果
如图1所示,ERP的波形表明,与词语相比,文学隐喻引起了更多的负电位(negative voltages):在N400时窗(300-500ms),方差分析确认了文学隐喻表现出比词语更多的负电位;同样在后面的(600-900ms)时窗,文学隐喻表现出更多的负电位。
(3)熟悉度的ERP结果
对N400时窗的似然比检验结果没有揭示词语类型与熟悉度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significant interaction)[χ2 (1) < 1, ns]. 这意味着由隐喻和词语所激发的N400效应不受熟悉度的影响。对600-900ms时窗的似然比检验结果表明增加一定熟悉度的词语类型引起了模型似然比的上升,并且达到了显著性[χ2 (1) = 2.83, p < .1; Δβ = +3.06, t = 1.79, p < .1]。
图3.熟悉度在600-900ms时窗对ERP波幅的影响
4.结论
以上分析探讨了文学隐喻理解的神经机制问题,结果表明,与词语(literal expression)相比,文学隐喻在N400时窗激发了更多的负电位,伴随着一个额叶位置(frontal sites)的持续负效应(sustained negativity),这解释了为什么在理解文学文本中的修辞意义时需要花费更长时间的努力(long-standing effort)。此外,关于熟悉度的分析部分表明:越不熟悉的隐喻会激发更多的负反应(negative response)。
原文:Time Course and Neurophysi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Metaphor in Literary Context
作者:Valentina Bambini, Paolo Canal, Donatella Resta & Mirko Grimaldi
期刊:Discourse Processes
发表时间:2018年
DOI: 10.1080/0163853X.2017.1401876